[转贴]冯小宁:拍了10年战争,最终“壮烈”了
作者:Leon 日期:2005-09-28
冯小宁没有忌讳自己是出局者 高林胜/摄
冯小宁认为自己拍摄战争电影是因为“有史诗情结”,而别的导演不拍是因为“趣味和难度”
冯小宁:拍了10年战争,最终“壮烈”了
□本报记者 夏榆
冯小宁的居室就像个火药库,自20世纪30年代至今的各类手榴弹、炮弹、弹片、军刀,以及飞机、坦克、军舰、大炮等模型,从当年地道战民兵队伍用的土雷、土炮到美军的F-14、F-16战斗机以及德国的“U”型潜艇等模型……还有一些大家伙实在没办法挪到居室里,就四处找地方保存。
2005年5月,好莱坞美国电影大学做国际电影展,主题是“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60周年”,冯小宁的《黄河绝恋》、《紫日》入选。
连续10年,只拍战争
冯小宁在天津大学跟大学生对话,大学生问冯小宁:你为什么老拍战争电影?为什么在中国只有你拍摄抗战电影?你对战争的关注是否因为你迷恋血腥和残酷?冯小宁耐心地回答了问题,他请大学生列举中国有多少电影导演,在电影导演里有多少人关注战争;又请大学生列举外国有多少导演,有多少导演拍过反战电影。大学生们最后的答案是:国外电影导演有很多,拍摄反战电影的导演数不清;中国电影导演有无数,持续10年关注战争题材的只有一个就是冯小宁。
“从《红河谷》、《黄河绝恋》以后不断有人问我,为什么老拍战争片?”面对记者同样的问题,冯小宁再次梳理自己的想法:“我开始还没有意识,老被问,我想真的,为什么我拍?为什么别人不拍?我想一个是我被它吸引,我骨子里有英雄情结,有史诗情结,甚至有悲剧情结。我不断地拍,是因为我每次拍完之后不满意,我感觉没做好,我最想表达的那种感觉没有出来,然后我就投入到下一次。做得越多,越感觉自己浅薄,做得越多,越感觉战争这个主题的深广;至于别的导演不拍的原因我想可能就是因为趣味和难度,这是一个娱乐至上的年代,娱乐是票房,娱乐是成功,娱乐就是一切。”
冯小宁对战争的思考是从《北洋水师》开始的。1992年冯小宁完成了12集电视连续剧《北洋水师》的编剧工作,那一年他开始钻研晚清历史。剧中再现了中日大血战、旅顺大屠杀、朝鲜平壤战争、辽东战役、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山东威海大战等历史场景。在《北洋水师》中李鸿章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们到底败在了谁的手里?”
《北洋水师》之后,冯小宁又拍了《大空战》、《战争子午线》,后来又拍了《红河谷》、《黄河绝恋》、《紫日》。只有到了《紫日》,冯小宁才感觉自己的表达完整了,在此前就是一次次的尝试。
有批评者说,冯小宁所谓对战争的思考,表现出来的常常只是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呐喊和呼吁,艺术价值值得怀疑。
而冯小宁则信心满满:“我对中国近代史的了解是从毛泽东这个角度进入,但它是全方位的展开。我是用自己的思想完成这个过程的,而不是单一被动地接受。我从国民党的角度看,涉及到美国我从美国的角度看,涉及到日本的从日本的角度看。”
冯小宁不承认自己是娱乐圈的人,他更喜欢强调自己作为“作家”的身份和业绩:“我所有的作品(约18部电影)都是自己编剧,而且都是原创。在中国电影界里,只有我是导演兼作家。”
因为拍片往往集编剧、导演、摄影于一身,冯小宁也经常被攻击。批评的人不相信一个人同时能有这么多才能。冯小宁用了15年的时间证明自己。最佳编剧奖获了,最佳导演奖获了,最佳摄影奖获了,最佳特技奖获了,最佳剪辑奖也获了。“这下儿该肯定了吧,结果还是不肯定,还是不承认。”冯小宁略显懊恼地说。
小成本是拿命换来的
拍《黄河绝恋》时,有一个镜头需要把机位定在悬崖上拍。别人犹疑之间,导演冯小宁已经用大绳子勒住腰,扛着摄像机在悬崖开拍了。
有一次选景,冯小宁满山找才找到想要的一个山洞。可是要到那个山洞得爬过悬崖,冯小宁抠着石头上去,上到半路手没抓牢,身子倒仰着就向山崖下坠去。情急之下手抓到一丛枣刺,那些枣刺救了他。
拍《嘎达梅林》时有一组烈马奔腾的镜头,电影画面中,马群迎面而来。有人怀疑这是拿电脑做的。冯小宁说自己这辈子都没玩过电脑特技,全是实拍。以前也有人拍过这样的镜头,那是把摄影机搁在地上,摄影机让马群踩烂了都有。而冯小宁则是自己扛着摄影机,等着马向自己冲来。
《红河谷》中有一组牦牛冲下来的镜头,冯小宁也是自己扛着摄影机,站在迎面的方向,眼看着牦牛群向自己冲来。
拍《紫日》的时候,正值日本东京高等法院作出东史郎败诉的二审判决。东史郎在他的《阵中日记》里描述日本军人把中国平民装到麻袋点燃扔到河里用手榴弹炸死,日本法官认为麻袋装不下一个人。冯小宁不服气,他就要在电影里证明这件事。为了拍好这个镜头,冯小宁自己钻到麻袋里,在烧着的麻袋里翻滚,浇着汽油烧,用手榴弹炸。
1997年,冯小宁和张艺谋、何群去美国参加电影节,除了参加电影展映,他们还要和美国人谈美国大片进入中国市场的问题。
美方的谈判代表是杰克·瓦伦迪,美国电影导演协会主席。中国的主要谈判者是广电总局的官员赵实,而中国导演是参与者,坐着不发言。
中方的立场是,美国大片可以进入中国市场,但是要求对等,即美国市场也要对中国电影开放。瓦伦迪回答说,中国电影不好看,进了美国也没人看。当时什么也没谈成。下一个活动就是放电影,瓦伦迪请了100多个电影导演,在美国导演协会放映《红河谷》。放映完了以后,瓦伦迪问:“你们花了多少钱拍这个电影?”
冯小宁说:“100来万美元。”
瓦伦迪转过身对在场的所有美国导演说:我们中间没有任何人能拿这点钱拍出这样的电影。
冯小宁给他的电影列了一个清单,以证明他是用小成本拍出了大制作:《北洋水师》50万,《战争子午线》47万,《大气层消失》46万,《红河谷》1000万,《黄河绝恋》280万,《紫日》500万,《嘎达梅林》500万,《举起手来》400万,《信天游》300万。
“这样的低成本对付一般的场景还可以,要对付大场面就不可思议。”冯小宁说。
拍了就死的电影
知道拍出来的片子必死无疑,冯小宁还是拍了。
《举起手来》是冯小宁尝试的转型之作。《红河谷》、《黄河绝恋》、《紫日》拍完,“战争与和平”系列完成,冯小宁想通过《举起手来》实现转型,找到突破。
《举起手来》拍完,在中影公司看片会上放,看片的观众笑得不行。给北京新闻媒体放专场,大家也全乐。《举起手来》还是战争题材的电影,但是加进了不少喜剧元素,夸张、变形、幽默、滑稽,大概可以比作中国版的《虎口脱险》。冯小宁要让习惯看他的战争电影的观众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就请了潘长江和郭达演日本鬼子,也因为他们的表演,有人批评《举起手来》恶俗。冯小宁的解释是:我就是想俗一次,变换一下风格。
当时很多人看好这个片子,预言《举起手来》会有好的发行。
但是后来的结果是死。“战争与和平”系列电影完成之后,冯小宁的电影再没声息。
“我的电影死在国营电影发行体制上。”冯小宁这样总结自己的电影胎死腹中的原因。
《举起手来》死了,《嘎达梅林》也死了。2002年冯小宁拍了《嘎达梅林》。剧本准备了好几年,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莫日格勒河畔拍摄完成。和以往任何一部影片一样,在《嘎达梅林》中冯小宁同时集编剧、导演、制片于一身。“我花了500万,想拍出一部史诗性的大片。但最后还是不行,到现在它的命运就是躺在胶片库里无人问津。”
2004年4月,冯小宁又拍了《信天游》。《信天游》是根据何建明的报告文学《根本利益》改编的,它的原型是“2003感动中国的十大年度人物”之一的梁雨润。冯小宁一直强调,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农村题材的电影,是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都应该看的电影。电影就在山西的风陵渡拍摄,电影里有房屋被村长霸占、讨了30多年公道的大娘;有儿子因工伤死去、赔偿金被抢走的老人;也有把那些因无望而下跪的老人当做自己父母一样对待、为他们流泪、为他们怒发冲冠的农民官。为了突出电影的真实,冯小宁尝试一种“报告电影”的样式。
“什么是报告电影?《信天游》看完后很多人都觉得像《焦点访谈》。它有很强的纪实性,但肯定不会是《秋菊打官司》,秋菊是标准的营造原生态,是仿纪实电影,我是真纪实。我的影片中的表演者,除了一两个职业演员以外,80%是当地农民,我直接去了何建明报告文学写的那个村子。电影里的人物就是那个村的农民。”
《信天游》完成的时候,正是“三农”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的时候。冯小宁说,在2004年春天的全国政协会上,有政协委员联名给国家广电部写信,建议全国的党员干部看《信天游》。
冯小宁认为,《信天游》对农民生存状态做了如实的反映,片子呈现了人性的深度。“但是轮到《信天游》发行就疲了。其实这次发行方面还算是挺积极的,发行人员开始对这部片子也很有信心,他们看了说这部片子太震撼了,说好好发行应该能好。但是弄着弄着就没动静了。”
“我后来拍了不少影片也都没有公映过。为什么?因为我不入流,不入中国电影市场的潮流。我的电影不够‘娱乐’,我拿不出财力、物力进行市场炒作,结果就是大家看到的现象,我和我的作品在社会上消失。”冯小宁认为这是自己的电影命途多舛的原因。
冯小宁把电影界描述为“江湖”,在这个江湖里你不搭伙就会出局。在他看来,王中军跟冯小刚搭伙,张伟平跟张艺谋搭伙,董平跟何群搭伙,“这些搭起来的伙就好说了,起码路子正。但是他们现在已经形成霸主,这个霸主是合理合法的,别人确实挤不进去,别的势力也不可能跟他们抗衡。”
冯小宁没有忌讳自己是出局者,他说自己有点像狼牙山五壮士,知道自己是必死无疑,也还是要把最后一颗子弹打完再死。
现在冯小宁在靠拍电视剧糊口。“我已经做好了两个电影脚本,我是钓鱼的姜太公。就剩这么一个直钩,我的钩上挂着我的脚本。”
冯小宁等着投资人上钩,他的原则是:你来就来,不来我也不求你。
来自:《南方周末》
Leon:一面是金钱,一面是艺术,作为导演的身份在两者之间是非常难以平衡的。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大多数导演都追求的是票房,是金钱。像冯小宁这么纯粹追求艺术的导演已经非常少了,我期盼自己有一天也能做到这样-任他大浪滔天,我自岿然不动。
你来就来,不来我也不求你。我欣赏这句话,一直以来我都是这么做的。
[本日志由 Leon 于 2006-04-28 08:46 AM 编辑]
上一篇: [转贴]不得不呐喊:信仰教育已到了非推行不可的时候下一篇: [转贴]李敖清华大学演讲文字实录
文章来自: 本站原创
引用通告: 查看所有引用 | 我要引用此文章
Tags:
相关日志:
评论: 1 | 引用: 1 | 查看次数: 6355
发表评论
你没有权限发表评论!
你好!艺术和金钱之间就真的是对立的吗?就没有好的结合点吗?我觉得不是这样的,这需要你不断的寻找和发现,我奶奶的故事是很感人的,也是很值得拍成电影或者电视剧的!很久以来我就想在我空闲的时候把它写下来,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一直没能如愿!希望找到个好的导演或者编剧能帮我尽快的把这个故事搬上银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