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组织行为学》理论分析电影《弱点》
作者:Leon 日期:2012-01-12
一、剧情简介
导演:约翰·李·汉考克
主演:桑德拉·布洛克 昆东·亚伦 蒂姆·麦格罗
发行:华纳兄弟
黑人迈克尔·奥赫是一个无家可归的非洲裔男孩。他的父亲很小就抛弃了他们母子俩,而母亲因为吸毒,他被美国政府强制送到领养家庭中,但他一直从领养家庭中一次次逃跑。不过,木讷的他却因为极强的身体条件和运动天赋,幸运地进入了一家孤儿院。虽然,他科科零分,但是一些细节却让他显得与众不同。一次排球比赛后,他主动收拾垃圾的行为,引起了陶西一家的注意。于是,陶西太太决定收养奥赫,并把他培养成橄榄球选手。
来到新的环境中,奥赫简直找不到北-全新的邻居、全新的学校、全新的橄榄球教练,甚至还有全新的英语口音。在学校里,同学并不是那么友好,忠厚的奥赫经常遭到欺负。不过在陶西太太的帮助下,奥赫逐渐找到了自我,他开始慢慢融入白人社会、开始慢慢接受自己新的身份。
陶西的儿子还帮助奥赫训练,使他很快地融入了橄榄球队的生活。在学校的橄榄球队里,他是训练最刻苦的一个,加之自己得天独厚的身体条件,奥赫渐渐成为了校队的主力左后卫。
在2009年美国橄榄球职业联盟的选秀大会上,奥赫被巴尔的摩的一支队伍选中,成为了职业橄榄球员。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在他的身边,坐着让这一切成为现实的陶西一家。
本片根据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Lewis)的原著《弱点:比赛进程》(The Blind Side: Evolution of the Game)改编,取材自2009年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National Football League)选秀状元迈克尔?奥赫的非凡经历。
二、用组织行为学中的“群体压力”理论分析该影片
在影片中,多很多处体现出不同的人在受到群体压力时仍然能够坚持自己意见的片段。例如:
(1)有很多的人向陶西太太强烈建议不要收养奥赫,包括她的同事以及亲戚。究其原因:第一奥赫是黑人,而黑人品行一贯不端;第二奥赫的智商奇低,GPA分值低到只有0.2,收养他会是一个极大的累赘。但陶西太太通过一系列观察,认为小孩本性不坏,而且具备一定可塑性,所以她仍然坚持自己的主见,丝毫不受旁人的影响。
(2)因为奥赫的智商太低,学校很多老师反对接收他,但橄榄球教练最终顶住了压力,指着耶稣的神像郑重地向众人说到“看在上帝的份上,我们难道不应该让他接受教育吗?”这种坚持使得奥赫顺利入学。
(3)由于在橄榄球选秀比赛中表现突出,奥赫被数家大学相中并收到了入学邀请,但奥赫最终选择了相对最差的一个学校-密西西比大学,这正是养父的母校。教育公平委员认为此事可疑,于是就此事向奥赫作公平性审查。两名委员向奥赫举出了好几条的足以影响奥赫判断的问题,但最终奥赫仍然坚持了自己的选择。
如果在以上任何一个片段中,当事者屈从于群体压力选择了放弃自己的主张,那么这个世界极有可能会少一个球星,多一个罪犯。这多可悲!
如果个体在群体中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习惯于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问题,从不轻易屈从于外部压力,他必定不会随波逐流、见利忘义、人云亦云。举个很生动的比方,后一种人通常被称为“分母”,而前一种人通常被称为“分子”。正如乔布斯所说的一句经典名言:“通往成功的道路有很多条,但我却选择了最为人迹罕至的那一条”。正是因为这一点,他最终成为了IT业界最为耀眼的那一个“分子”。难道这不应该引起总喜欢“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我们中国人深刻反思吗?
为什么美国在各方面均遥遥领先于中国,不仅在于美国人科技的强大,更在于美国人内心的强大。他们每个人正是通过自己的大脑对这个世界所做出了自主的判断,使得社会保持多样化而生机勃勃。他们每个人对于正义、善良、公正等这种优秀价值观的坚守,使得他们得以不屈从于群体压力,最终整个社会能够继承和发扬这种价值观。
在如今中国社会,每个人都在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但每个人仍然还是保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仅仅是因为大家都这么做。这种群体压力可怕、可叹、可悲!如果,更多的中国人能够逐渐培养抗拒这种负面群体压力的意识,我想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会越变越好。
-----------------------------------------------------------
本站链接:同情心和信任感-《弱点》观后感 http://www.fiaweb.net/article.asp?id=509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8093
发表评论
你没有权限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