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天可汗时代——大唐帝国政界往事

这篇文章叙述的是隋末以及唐代那段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的历史,对交织其中的重要人物与事件都以短篇的形式单独列篇,另外作者以非常现代的语言来书写,与以往大家熟悉的那些刻板的历史文字有很大的不同,给人的感觉好像不是在看历史,而是在看小说一样,非常值得推荐。全文约24万字,下载文件 点击下载此Word文件。下文摘录一些片断。原文发自铁血网站(http://www.tiexue.net),请点击这里查看源文档
引用内容 引用内容
初唐人物随笔

唐是一个非常令人神往的朝代。也许三百年的时间比不上周八百年的长寿,但是三百年的时间,已经足够展现它的风采。三百年的唐朝是一个华丽雄奇的舞台,上演了一出生动的活剧,活剧里的人,或英武,或机智,或风流,或慷慨,或儒雅,或豪迈,或卑鄙,或强悍,或残忍,人物脸谱之众多丰富,盖过了任何一部可以演出的戏剧。

一个朝代总有兴衰。三百年的大唐,同样有着兴起、强盛、繁华、动乱,也有着衰败。安史之乱前的唐,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高峰。要达到这个高峰,就要有一段登峰之路。下面让我们一起,一边仰着头,一边歌唱着,随着历史的脚步,随着不同人物的转换,慢慢的走一遍初唐的路……

乱世群雄(上)

在开始正式写初唐人物之前,还是先说说几个唐朝的垫脚石。

李密

有一种说法是唐并非从隋炀帝手中夺到天下,而是平定群贼之后才统一的。李唐确实没有和隋炀帝正式交手,主要是隋炀帝在江都根本就不想回来,倒省了攻打长安的李渊父子不少麻烦。不过,李渊在一年之内由太原到长安称帝,除了他的两个儿子、众将士以及像李三娘这样的巾帼英雄之外,还有一个功臣是李渊未曾赏过的,即李密。

李密参加了杨玄感的起义,失败后辗转去过几个地方,最后在瓦岗落脚。李密在瓦岗军中表现出了他的志向及才能--志向上,像自承盗贼的翟让是不如他的平天下之志的,而才能上,瓦岗当时更比较擅长打劫,原因嘛,主要是有能力不知该怎么使,因此李密的加入,确实使瓦岗的层次及少目标提高了一个台阶。但在评书中,李密的到来似乎有股不祥之气,却把瓦岗的黄金时代交给了一个混世魔王--只可惜,那个草胞的程咬金现实中根本没做过瓦岗的头领,而且根本不草胞。

当时真正的头领翟让认为李密比他强,因此极有尧舜风度的将头把交椅让了出来。只是李密果于杀伐的一面他却不知道。自从让位后,翟让基本上干的就是诱敌这样的事情了,有人为他打抱不平,这些话就传到了李密耳中,慢慢的李密相信了,决定有所行动。李密采取的手段是非常常见的设宴,但翟让根本不疑心会出事,结果就被杀掉了。李密这样做既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同时也为后面的树倒猢狲散埋下了伏笔,怀疑之所以后人对李密印象不好把他说成是一个无义之人也是由此而来,不过李密也不算冤枉,他的所为的确不义,所谓可以同富贵,不可以同患难。

当时瓦岗盛极一时,而李密离天子之位也仅一步之遥,但谁想到半路杀出个王世充来,把李密打个大败。其实这么说也不全对,半路里杀出来的本来是宇文化及,是他非要和李密争洛阳,于是洛阳城内越王杨侗采用了元文都的建议招安李密,共同对付宇文化及。可是王世充却反对,毕竟洛阳在和李密的战斗中死了不少人,联合李密得不到士兵的认可,结果可想而知。经过一场内变,王世充掌握了洛阳的大权,与李密又成为敌人,那么李密只好又包围洛阳城。可是没想到屡战屡败的王世充最后竟然打败了李密。北邙之败还引发了很多旧瓦岗的将士改投了王世充,于是忽喇喇大厦将倾,眼看大势已去,李密拔剑欲自刎,自然眼前的王伯当不能不管。走投无路下,一行人一起跟着李密投奔了唐朝。

李密投唐大概是因为上面提到的他的那个功劳。什么功劳呢?李密之所以大败,是因为他不该啃洛阳这块硬骨头,而把肥肉拱手送给李渊。此事说来话长,李渊将出兵时,李密曾给他写封信,虽以兄相称,但语气却是有些傲慢,甚至是有些以盟主自居了。但李渊对这个倒不在乎,他是官场上的老手,这种事经历的多了。眼下最实际的是能够夺得长安,至于你李密,如果能为我们挡住洛阳,就算万事大吉了……因此李渊的回信甚是恭敬,大弟大弟的这么称呼。没想到,几句牙疼咒一般的奉承话,竟把李密捧的飘飘然起来,本来就打算攻打洛阳而且也是有些不得不打洛阳的他,更加昏头昏脑的乖乖打洛阳去也。等他清醒之时,李渊已在长安的皇椅上乐摇摇了。可以说李渊这一次把李密耍的够呛。

李密或许真的把李渊的"大弟"信以为真了,要么就是嫌被李渊耍的不够,在绝境中放下"盟主"身份去投奔李渊,李密以为能够捞个什么王当一当。不过,李渊"弟"的称呼没变,但他给这个"弟"的官爵却是与这个称呼十分不匹配的,只是光禄卿而已,其实就是管皇宫中膳食的官。而且除了李渊,其他大臣对李密及其部下非常很踞傲,甚至还有索赂的,这个说是李渊纵容一点不为过。另外,李渊又以李世民打败薛仁果为由要李密去迎接他,其实就是想让李密看看唐兵的威武士气,在心理上给予震撼。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一个阴谋服务的,那就是想有意逼反李密。李密果然被激怒了,可惜后人不批评李渊的残苛阴险,反为他封李密为光禄卿开脱,说什么怕人心不服等等,又怪罪李密杀妻无义,是个反覆的小人。其实李密不走也不行,不走的话早晚也会被李渊以别的方式干掉。只是李密的"背叛",让李渊有了光明正大的理由杀他,就是瓦岗旧将也说不出来什么。最后,李密死在了唐将盛彦师的手中,时年三十七。

有人曾说过,如果手中掌握着瓦岗军的李密与李世民所部交战,那一定会很好看。也许吧,只可惜这场虚无的大战是永远无法上演的。

薛氏父子

薛氏父子,即薛举和薛仁果,号称西秦。关于薛仁果的名字,新旧唐书是写作"仁杲"的,而礼泉的昭陵石刻等则写为仁果。这支父子兵和李氏父子的目标一样,也是要进兵长安。结果,他们晚了一步,只好加紧围攻扶风。有一句话叫"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关中一地不容二虎,所以薛氏父子是李氏父子最大的威胁,反过来,李氏父子也是薛氏父子最大的进攻目标。

既然两家都互相视为仇敌,那自然打仗没商量了。唐与西秦之间的战争是三部曲,有点像"三局两胜",前两场各有胜负,第三场则是一战而定成败。第一场是薛仁果大战李世民,结果被打的大败。这场仗把薛举打的有点怕了,甚至问起部下"有没有投降的天子"。不过马上他们时来运转,第二次大仗就赢回来了。这一次薛举亲自出马,唐朝方面仍是李世民为主帅。这次打仗出了点事,就是李世民忽然病了,结果刘文静和殷开山两人按书中的说法便是擅自出兵,然后搞得大败而归。这个不听号令可能还有商榷,但两个事实是可以肯定的,一是李世民的确病倒了,二是唐军的确大败,而且败的非常惨:死者十之有六,大将慕容罗睺、李安远、刘弘基都被俘虏。于是郝瑗劝薛举说:"今唐兵新破,关中骚动,宜乘胜直取长安。"然而薛举却在此时病死掉了,被迫出局。如果他能够坚持打到长安的话,那么也许李渊就得亲自出马了。薛举死后,薛仁果继承了他的王位,于是第三次大战又开始了。这一次唐朝主帅仍为李世民,而这一次他采取的方法是后来他常用的坚壁不出,后发制人。消耗了六十天,终于把薛仁果的粮食耗尽了,因此李世民命人在浅水原引诱薛仁果,然后分兵两路进攻。西秦将领宗罗睺大败,只好逃跑。最后在折墌城,薛仁果看到大势已去,便开城投降了。

战后,按例是李世民一番分析,然后便是处理降兵降将之类的事了。李渊的意思是,因为薛仁果的人当初杀了很多唐朝将士,因此要把他们全杀掉。这时站出来劝阻的人是李密,他认为正因为薛仁果杀了这么多人所以才会灭亡,"怀服之民,不可不抚"。可见李密其实还是很想在唐朝好好做事的,奈何李渊之城府非李密所能料--由此可见,李密也是有点没头脑,李渊会对那些敌将起杀心,也同样会对他起杀心,但是他却没想到。不过李渊这次倒真听了他的意见,放过了其他人,但谋首也就是薛仁果仍然被斩首。

于是薛氏父子就是这样被灭亡了。

李轨

关中一带,除了李渊、薛举之外,还有一个李轨。李轨的称王,也是根据谶语,被人推举上来的--由此可见隋末"李氏将兴"的传言的确是存在的。

李渊攻打薛举之前,联络李轨,通鉴上写是"共图秦陇",想来多半也是许了个牙疼咒之类的话,约好给他一些好处,而且李渊又祭起亲善的法宝,称李轨为"从弟"(堂弟)。这样的买卖李轨当然愿意做,于是派弟弟李懋到长安入贡。李渊授他大将军的封号,而且拜李轨为京州总管,而且封为凉王。这样的待遇可是比李密那个光禄卿好了很多倍。李轨倒是想接受,怎奈有个曹珍反对去帝号,因此不接受唐的封赏,而回信中又弄了个不伦不类的自称"皇从弟大凉皇帝臣轨",实在是很可笑,不过李渊却是气的来不及笑了,决定武力解决这个不识抬举的"皇从弟"。

杀鸡焉用牛刀,李轨势力本来在三方当中就是最弱的,何况李轨鸩杀了谋主梁硕以来,内部也一直不大团结。最后在安修仁与安兴贵的合谋兵变下,被俘,送至长安后被斩。

李轨被灭后,关陇一带基本上没有其他的势力,李唐王朝终于在此站稳了脚跟。

刘武周

李唐王朝好容易在关中站稳了脚跟,却没想到后院失火,当初自己发迹的地方如今却被别人占领了。抢了李氏的家的人,便是刘武周。

刘武周,传说他的母亲怀他时梦见了一只雄鸡入怀。古时有很多这种传说,大凡兴过一点浪的人都有个不平常的来历,不过一般多是日月入怀,要么龙或者鱼都是有的。在禽鸟类中,最典型的是后世的岳飞,不过他出生时是真的有一只大鸟飞到了屋顶上,他的名字就是由此而来,只不过他的父亲有没有认准那鸟就是他想象中的鹏则是另一回事了。鹏是很威风的,可是鸡就不然了,即使是雄鸡也一样。刘武周怎么会选这样一只动物真是匪夷所思。

大业十三年,刘武周在马邑杀了王仁恭,自称太守,然后投靠了突厥,封为定杨可汗--想来幸亏刘武周没有建立什么朝代,不然他比后晋的石敬塘唯一好的地方就是,他还没有自称"儿皇帝"。不过投靠突厥在当时好像是比较流行的,即使是李唐此时也是有求于突厥,但,说几句臣服的话对李渊来讲也不过是发个牙疼咒(至此已经是三个牙疼咒了),但他并未接受突厥的封号,这就有着很大的不同了。

主张入侵太原的,是宋金刚。宋金刚可谓大将,善用兵,他被窦建德打败后投奔刘武周,刘武周很高兴,封他为宋王,委以军事重任,并且家产也分了他一半,还把妹妹嫁给了他。这种信任程度可以说相当深了,仅次于翟让的让位。

武德二年四月,刘武周进军黄蛇岭,唐齐王李元吉派张达率军驱逐,结果全军覆没。于是刘武周攻占石州、平遥、介州之后,可以说已经包围了太原。于是李渊派出姜宝谊、李仲文迎战,又是大败。然后,李渊任命亲信裴寂为主帅,不想被宋金刚切断了水源,导致再一次的大败。眼看太原就要守不住了,李元吉非常有英雄气概的对司马刘德威说:"你用弱兵守城,我带着强兵出战。"然后连夜带着家人逃到了长安,把李渊气的直想杀人。这种情况下,李唐的王牌军终于登场了。

在十一月的寒风中,李世民率部踏着冰渡过了黄河,屯兵柏壁。然后又是相持。百姓听说是秦王李世民到了,于是莫不归附--这个,嘿嘿,说实在的,当时李世民除了很能打以外并没有什么政绩,百姓为什么要归附呢?不管是真的归附也好,是四处抓人也好,反正来的人越来越多了,然后便"渐收其粮食"。有点"抢"的意思,但却是非常客气的抢,因此史家此处用了一个很能体现这种客气的动词"收"。不管怎样,反正唐这边的粮食问题是解决了,李世民又用对峙后发制人的方法,开始消耗刘武周的粮食。粮食总有耗尽的一天,没吃的了就只好逃,敌人逃了就只有追。于是,宋金刚一路逃了下去,而李世民则是追了一路。双方都是强行军的速度,一昼夜行军二百余里,不光如此,双方还要交战数十合。这样一来吃饭的时间是没有了,即使想吃,粮草也追不上来,所以谁都没法吃,即使是李世民,也是两天没吃饭,三日没解甲。在雀鼠谷唐军抓到了一只堪称世界上最悲惨的羊,把它分吃了--其实也就是喝羊汤,从后来大家在介休城里一起狼吞虎咽的情况来看,好像不存在谁独吞了羊肉的情况。宋金刚那边也好不到哪去甚至更惨,他们在士气上又输了一筹,不过这也许有助于逃跑速度的加快……最后果然刘武周和宋金刚逃跑的更快些,没有让李世民抓到,都逃到了突厥,可是最后又都为突厥所杀,客死他乡。

刘武周一灭,唐的王业之基也夺了回来,然而李唐王朝并不甘心就此作罢。他们想当的,不是偏安一隅的唐王,而是真正一统天下的大唐皇帝。

宇文化及

关于此人,本来没什么好说的,新旧《唐书》上反王的那部分当中甚至都没把他列进去,找了良久,竟然不知道到底是把他归在哪一类中……想尽方法,居然在《唐书》中没有找到他的列传,甚是诧异了半天,忽然间恍然大悟,赶紧查找《隋书》,果然在叛臣传中,排第一位的便是他。念在他是杀掉隋炀帝的人,这里还是记他一笔。

演义中,宇文化及奸诈无比,而且又有个非常骁勇的儿子宇文成都。但事实上那个宇文成都是不存在的,至少正史上没写他。宇文化及的帮凶,其实是他的弟弟宇文智及。隋书不曾提到宇文士及有没有跟着做恶,但推测起来,他也不能太脱离群众,但由于他比较灵通,投降了唐朝,因此记载要好了很多。但若说他完全没有帮着他大哥干坏事,怕也未必,只是可能情况稍好……唉,反正人家也没写,一切都只能是推测。

宇文化及本来只是个奸佞小人,和演义中那个野心勃勃的形象相去甚远,而且胆子也小,属于有贼心没贼胆的那种人,甚至还不如宇文智及来的果断。

隋炀帝杨广不知是怎么回事,竟然置天下于不顾,却在江都长驻,和刘禅的"乐不思蜀"差不多。但他的"乐"实在是一个虚像。当时天下大乱,杨广却半点也不知道,甚至有使者来求救,他还认为是谎报军情,于是把使者杀掉了。但是他的长驻江都却引起了手下将士的不满,因为他们都是关中人,都惦记着家人,很想回去,奈何皇帝却死也不走。怎么办呢?很多士兵商量着逃回去。将军们可犯难了,如果报告给皇上,肯定要死;可是不报告,被皇上知道了,还是要死。那么他们该怎么办呢?只好造反了,可是需要一个首领。他们想到了宇文化及,但是这种事岂是随便说说就成的?所以先得找一个熟人通一通风,此人便是宇文智及(当时宇文士及不在)。宇文智及听了倒是十分高兴,于是几人又一起找到了宇文化及。宇文化及听完之后,吓的要命,良久才镇定下来。

然后就按计划进行开始政变。应该说整个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当把杨广带到寝殿时,杨广叹道:"我有什么罪?"有一个人开始列举炀帝的罪状。杨广听完说道:"我实负百姓;至于尔辈,荣禄兼极,何乃如是!今日之事,孰为首邪?"宇文化及又让封伦列举罪状,杨广又说:"卿乃士人,何为亦尔?"由此可见,杨广很善诡辩,只是这时什么辩也没用了,杨广知道自己肯定逃不过这一劫,说天子自有天子的死法--结果混乱中,平时准备的毒酒(看来他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平时居然会准备这种东西)一时找不着,没办法只好解下系在腰间的白练,就这样被叛臣缢死了。

杀完炀帝之后,和李渊、王世充等人一样,宇文化及也立了一个傀儡皇帝--秦王杨浩。然后便领兵去打洛阳--当时李密正在和王世充较劲,没想到半路竟然来了个宇文化及。洛阳的越王侗立刻转变政策封李密为太尉,让他对付宇文化及。本来宇文化及率领的兵士是隋朝的正规军,战斗力应该很强的,可是却数战不利,可见其指挥水平实在令人不敢恭维。打不胜,心中自然郁闷,有时酒后就埋怨起他弟弟来:都是你连累了我。首领做成这样,也实在够窝囊。很多人看出来他成不了大事,于是逃走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宇文化及说了一句很名的话:"人生故当死,岂不一日为帝乎?"于是杀了杨浩,自立为帝,国号为许。

既然宇文化及是杀害隋炀帝的凶手,那么谁要是杀了他,便会得到故隋臣民的拥护。李渊看到了这点,窦建德也看到了这点。本来李渊派李神通攻打宇文化及在前,若说李神通不争气也是有点冤枉他,毕竟和宇文化及相比,李神通还是稍强的,他把前者的都城拿了下来。于是宇文化及逃到聊城,李神通又追了过去。城里粮尽之时,宇文化及打算请降,可是李神通为了显示国威,硬是没答应。这就是敬酒不吃吃罚酒,最后国威没显示,反倒让后面赶来的窦建德拣了个现成的便宜。

被窦建德抓住后,宇文化及一家全都被斩。此后不久,李神通也败在了同一个敌人手中。这种情形怎么感觉有点像李世民打败王世充和窦建德的翻版,只是不同的是,窦建德是一个一个打的,而李世民则是一起打的。当初的胜利者最终也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本日志由 Leon 于 2005-11-07 01:43 PM 编辑]
上一篇: [ZT]南宋联金灭辽和联蒙灭金!
下一篇: [zt]有趣的测试:看你多久会厌倦一个人
文章来自: 本站原创
引用通告: 查看所有引用 | 我要引用此文章
Tags:
相关日志:
评论: 0 | 引用: 8 | 查看次数: 6619
发表评论
你没有权限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