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长恨歌》


电影《长恨歌》讲述了一个上海女子王琦瑶一生传奇的爱情经历。40年中,在不同的时代背景里(解放前-解放后-文革-上山下乡-改革开放)影片描述了她与3个男人的爱恨纠缠,她为爱而生,可终究又为爱而死。在王琦瑶处在的这几个特殊年代里,她居然能够作到不顾一切的爱,真的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可是她做到了,只是爱的非常辛苦。旁人眼里会觉得她真是疯狂,可是她沉溺于自己的爱情里,从来不觉得有什么痛苦。幸福的标准有千万种,我想自己觉得幸福才是最重要的。

另外一个主人公程先生数十年来一直在她身边照料的无微不至,可终究缘分的天平没有向两人倾斜。影片最后程先生知道王琦瑶身亡前往她家探望时,流下了好多眼泪,这使得我平生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老泪纵横。

故事场景比较阴暗晦涩,没有耐性的人不必看了。


片名:长恨歌
导演:关锦鹏
主演:郑秀文 梁家辉 
   胡军 吴彦祖 黄觉 苏岩
出品人:任仲伦 杨受成 胡劲军 曲光辉
监制:成龙
类型:剧情/爱情
片长:--
国家/地区:香港
发行:上海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
上映日期:2005年9月威尼斯
推荐指数:★★★★
新浪链接:http://ent.sina.com.cn/m/c/f/changhg/

资料:关锦鹏作品《长恨歌》剧情介绍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9月23日09:44 新浪娱乐
  一个人的生命总是比一座城市的生命要短暂。一个叫王琦瑶的女子在上海繁华过、寂寞过,最后湮没成灰,而上海今天却依然兴旺喧嚣。

  旧日的上海滩灯红酒绿,王琦瑶从平整有序的民居中走出来,亮了一个相,摘下“上海小姐选美”第三名的桂冠,暗恋她的摄影师程先生知道:这位姑娘要展翅高飞了。

  王琦瑶这一飞,竟然鸟瞰了上海这座城市如何被时间洗刷的过程。

  1948年,掌握军政大权的李主任义无返顾地以爱囚禁了她,使她游走过充斥着靡靡之音的百乐门舞厅,陪伴李主任出入于枪林弹雨,而她亦心甘情愿地以他为终身伴侣。她乐意相信这第一个男人会是最后一个男人!李主任为什么再没有出现,王琦瑶只知道他生死未卜,这种事在那段日子的上海不是不经常发生的!

  1956年,王琦瑶蜕了层皮,过着小户人家的生活。她响应那个时代人人节约的意识形态,甚至精神上也只限于跟已婚的程先生作适可而止的交往。这段风平浪静不久被富家子康明逊搅乱了。

  康明逊在她眼中就是缺乏了那么一点轩昂、一点气概,到王琦瑶心甘情愿跟他过一辈子,他却要跟家里去香港继续做他们的生意了。

  王琦瑶怀着孩子继续留在上海,她拿着积蓄换了一段名正言顺的婚姻,跟一个身患绝症的人办了结婚手续,这事情只有程先生明白她是为了要挽回自尊。

  1970年,王琦瑶最渴望与离了婚的程先生迈进一步,是在文革期间,她无声地感激他多年不渝的等待,只是程先生因应社会的风向,要去云南一个小镇支援边疆。二人不知不觉已走过了漫长的日子,这次暂别总应是转眼便又重逢。

  这一别却是十年,十年过后,王琦瑶再遇程先生,程先生介绍了一位跟琦瑶女儿年龄相仿的男孩,老克腊。

  程先生没想过,王琦瑶居然会因为老克腊的冲动之情而陷入一段瞩目惊心的忘年恋……

  王琦瑶孤注一掷地爱老克腊,甚至顾不上这个男孩到底是迷惑于自己身上残余的旧日上海风情,还是有不可测知的理由。王琦瑶猛然崩溃的刹那,是这个八十年代的年青人跟她说要出国了,原来没有人象她那么坚守上海城市,这个成就了她一生的城市……

资料:关锦鹏作品《长恨歌》原著介绍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9月23日09:49 新浪娱乐
  《长恨歌》,当代中国著名作家王安忆的长篇代表作。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首次出版以来,前后共增印22次,总销量达五十万册以上……

  并有中文繁体和英文、法文版行销港台澳、东南亚及全世界……

  《长恨歌》,以浮雕与工笔交错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一个“上海小姐”坎坷的人生沉浮,在短暂而虚幻的浮华之后,是无尽的失落、劫难和追悔……

  《长恨歌》是一出精致的、破碎的上海旧梦……

  “王安忆的《长恨歌》描写的不只是一座城市,而是将这座城市写成一个在历史研究或个人经验上很难感受的一种视野。这样的大手笔,在目前的小说界来说,仍是非常罕见的。它可说是一部史诗。”(李欧梵教授语)

  《长恨歌》问世以来获奖无数,其中最重要的奖项有: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上海文学艺术成果奖。

  2001年12月,马来西亚《星州日报》评选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奖,王安忆被评选为全球最杰出华文作家,并获得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

  2000年,全国百名学者、评论家评选九十年代十位最有影响的作家和最有影响的作品,王安忆及其《长恨歌》均名列榜首。

  现在,王安忆是著名的复旦大学客座教授,并在世界各地游历、讲学和参加巡回书展……

  王安忆的许多作品已经被拍成电影、电视,但是《长恨歌》却令很多人知难而退,它静静地待字闺中,等候慧眼识珠的高手……

  如今,时机成熟了!


《长恨歌》:逃逸集体叙事

搜狐读书http://nr.book.sohu.com/2004/07/09/08/article220930801.shtml
2004年07月09日16:13
  在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中,没有关于上海这个繁华都市的宏大叙事,没有描写时代的震撼、新旧朝代的嬗变,如三反五反、公私合营、反右、大跃进乃至“文化大革命”……这些都是中国人记忆深处凄惶惨烈的往事,但王安忆决定将这一切都只作为模糊的背景。她立意为一个女人王琦瑶写传。这决定了其叙述与结构的基调是舒缓、散文化的,风物言情都从日常生计的间隙道了出来。

  王琦瑶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呢?她在解放初曾被选为沪上淑媛的“三小姐”。她美,但这美还不是文艺性的美,是家常的美,是在巷子里供自己人欣赏的美,是过日子的情调。她不是兴风作浪的美,是拘泥未开的美,是少诗意、忠诚老实的美;是生活化,而不是戏剧化的人物。在王安忆笔下,王琦瑶的艳与风情都是轻描淡写的,令人想到的是婚姻、生活、家庭之类的概念。

  而这样的女人生活在上海的里弄,一个叫平安里的地方。这地方,窗外是五月的天,风是和暖的,夹了油烟和泔水的气味;这地方,在冬天,外面的世界正在发生大事情,和这炉边的小天地无关。这小天地是在世界的边角上,或者缝隙里,互相都被遗忘,倒也安全。

  王琦瑶就在这个地方住定了。以往的风华岁月不再。这是一个守得住平淡和日常的女人,不是不满现状总欲突围而激情难已的女人,不是躁野烈狂闯荡江山的事业女人;也不是愁绪感伤唏嘘难平的文化女人。她只是一个淡然于物是人非,沉醉于普通日常,有自己生活哲学和细节原理的上海女人。王琦瑶不同于铁凝《玫瑰门》中的司漪纹,以对男人的恨而使自己的日子有所目标,恨如罂粟,却又催生出她的不甘与美艳;也不同于蒋韵《栎树的囚徒》中的段金钗,向往山林野莽那自然天籁的生活,在庭阁琼楼感到的是憋闷滞重,最终毁于庭院。司漪纹与段金钗都是北方的女人,性情刚烈不羁,让男人无所适从。王琦瑶却无大喜大悲。李主任当初将她金屋藏娇,她在华铺深宅是云鬓花影平静度日;后来在平安里自谋生路,每日做得几碟小菜,拾掇得陋室窗明几净,却也恬淡自然;那个不愿承认是女儿父亲的男人来了就来了,走了就走了,她也无太多怨言。这就是上海女人王琦瑶。

  颇具理性思考的王安忆,着笔于普通日常细节了。以往她写“三恋”有悲怆凄烈,写《岗上的世纪》有原始奔逐,但那都是浓得化解不开的情绪与感觉的重彩艳抹。而《长恨歌》感兴趣的则是琐屑而细腻精到的寻常性。历史不在宏大叙事和集体记忆中,窗帷流苏取代了广场的旗帜,围炉品啜取代了游行集会。历史是什么,昔日是什么?谁也说不清。只在记忆深处,人们钩沉的是一个典雅而老派的女人在一个下午斜偎床榻的光晕。这使得老克腊恍兮惚兮:“我很爱那时节的气氛”,这使得一个57岁的女人与一个毛头小伙陷入因时间的错乱而产生的畸态情感之中。王琦瑶是这个时代的一件遗物,看到她,人们想到的是旧时风流。“昔日,风吹过来,都是罗曼蒂克,法国梧桐也是使者。如今风是风,树是树,全还了原形。”昔日以及历史,都是时间中具体而细微的事物,晚霞涂上了窗棂,秋风吹拂来栀子花的气息,古色古香的不多几件家具的铜手被拭擦得锃亮,梧桐树上蝉叫时的欲睡欲醒,将旧日包裹打开嗅到的法国香水的醇厚香氛……这是某个具体日子具体时刻,是看得见的眼前的事物而不是遥想的存在。它之于集体记忆中的历史看似毫无意义,但它之于个人却构成绝对的意义。一次次摧枯拉朽的革命运动使得世界愈加动荡粗糙时,她仍顽固地铺陈着自己的小场景:烹制乌梅莲汤、蟹粉小笼,围炉猜谜或是夜话,散淡而有几分奢侈,却于疾风苦雨中守住些活着的意思。这就是关于一个女人和那座城市的意蕴了。

  许多人在质疑,这叫有意义的生活吗?

  什么叫意义?一直思索不停的王安忆,看似站在怀旧立场在写挽歌,但个中有另有深意:让记忆与历史不仅仅是属于观念形态,重新拾撷已逝的常遭忽略的细节,历史不仅仅是宏大的还有琐屑,这也是真实温暖的历史。我们已习惯了某种意义的生活,那生活便是全民族都投身于如火如荼之中,它破除掉的是老习惯与老细节。王琦瑶以孱弱无助之个体,无意识中逃逸于集体与共同生活之外。

  但无意识则是靠不住的。王琦瑶最后死在长脚的利刃之下。家常的美就只能是家常的美,一个无意识的女人是担不起历史真实的叙事的。什么人能更有前途呢?这是王安忆留给读者的悬思。平淡的女人和躁野的女人都难论定她们的命。“长恨”的题解到最后终于露了一些玄机。

一次奇特的失败 -----评王安忆《长恨歌》
中华书库书评http://www.booker.com.cn/gb/paper19/2/class001900001/hwz6969.htm

杨早

跟时下满天飞的"著名作家"相比,王安忆无疑当得起另一个更具份量的头衔:资深作家。尤其引人注意的是,这位上海才女在新时期文坛的每一次"热"时几乎总能站在潮头的位置,从《雨,沙沙沙……》到《小鲍庄》再到轰动一时的"三恋",王安忆的创作轨迹简直让人难以捉摸,以致文坛一有风吹草动,就有人忍不住望望上海:王安忆又写什么了?

目前中国文学处于"杂语时代",王安忆拿出了她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我认为这是一部奇特的失败之作。在这本书里,王安忆力图超越以往,却终于未能起飞。

说它奇特,是因为以王安忆在文坛立足多年,以她过去取得的成就,不可能缺乏驾驭长篇的情节和场面的能力,我也毫不怀疑她刻画人物的功力,失败的原因在于理念的偏差,作者令人遗憾地选择了错误的创作路向。

王安忆试图在《长恨歌》不到三十万字里浓缩大上海四十年岁月的整体风貌,这种意愿从书里与情节几乎无关却占据大量篇幅的对上海的评述中可以清楚看到。这种巴尔扎克式的记录历史和描绘时代的冲动,对任何作家都极富吸引力和挑战性。但王安忆没有类似《人间喜剧》的宏大构想,她只有三十万字,怎么办呢?王安忆只好尽可能多地直接站出来对读者说话了。

出于这种理念,王安忆把整个故事写成了她关于上海的评述的例证,把她所见过和所能想象的所有上海女人的典型风范,一古脑儿敷到书中主角王琦瑶身上,王琦瑶生活的每一次重大变故,生命中每一个男人的来去,都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联,她的生活历程就是一部旧上海(作者认为那才能代表大上海)的兴衰史,她的活动场景就是一幅旧上海的风情画,她简直就是旧上海的象征,十里洋场的代表。凭王安忆的细腻和文采,书中不乏可圈可点的华彩章节,对人物某一侧面的描写也颇有出彩的地方,溢满全书的繁华辉煌后的疲惫感和大时代里的孤独无依感更是让人唏嘘不已。但是,所有的人都被抽离了性格,全成了所谓的"扁形人物"。他们只是作者用来指称某一类型的符号,被作者呼来唤去地向读者示范着:看,这就是上海。

这是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的大忌。"淡化情节"和"零度情感"什么的我们或许还能接受,但如果它的人物都从根本上失去了性格,那么这部小说就注定了要走向失败的深渊。

即使在作者苦心经营的对上海的描述方面,《长恨歌》同样算不得成功。都说《长恨歌》的笔调像张爱玲,当然,只要你描写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就不可能避开张爱玲。但《长恨歌》里的旧上海,只是摩登女性们的上海,"沪上淑媛"们的上海,充满花香和脂粉气的上海,是我们在早期电影和旧画报中认识的上海;而张爱玲笔下的上海,却不单是这些,它还是银行里辛勤的女职员的上海,是公寓里干干净净的苏州姨娘的上海,电车里打瞌睡的胖头胖脑的商人的上海。虽然我不是上海人,更无从知晓旧上海,但总觉得张爱玲的上海更可信可爱些。那是一种真实的存在。

至于书末以一出莫名其妙的盗窃凶杀案结尾,则完全跌入了畅销读物的套路,在已经做好的菜上撒了一把粗盐,甚至让人开始怀疑起前面那些伤感情怀的诚意来。对于一位严肃作家来说,绝对是得不偿失,这骆驼背上最后一根稻草,终于把《长恨歌》给压垮了。

《长恨歌》王安忆著作家出版社1996年2月版

杨早简介

1973年生于四川富顺。后来随家庭转移到成都,再转移到广东。顺便就在广州读了大学。当时选中文系,人皆曰可惜,慢慢倒读出了些滋味。工作是在羊城一家报社,因为对现实不满主要表现是留了段时间的山羊胡子),又贪恋读书滋味,就辗转考入北大。这在南方本来是一件有些另类的事,但来时碰上北大百年校庆,忽然又被人看成了主流。好在从小就对大多数有认同感,所以也不算委屈。因此,也就从不相信"那么多人喜欢的书,肯定不是好书"这样的妙论。很多人喜欢的当然未必是好书,好书却一定有很多人会喜欢。相对主义者会质问说:"谁的好书?何种标准?"瞠目不知所答,只好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

[本日志由 Leon 于 2006-04-28 08:46 AM 编辑]
上一篇: [ZT]狐狸的管理学之收买人心
下一篇: [ZT]三十四个人生哲理故事
文章来自: 本站原创
引用通告: 查看所有引用 | 我要引用此文章
Tags:
相关日志:
评论: 0 | 引用: 12 | 查看次数: 9170
发表评论
你没有权限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