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论坛-回复帖子
 前沿论坛->[* 原创天地 *]->回复帖子
    

 回复帖子:《拆弹部队》:瘾是个什么东西[转帖]
 呢 称:  点此注册
 密 码:  忘记密码
 接头码:  (请向院线财务部查询最新接头码!)
 验证码:  验证码
 主 题:
 内 容:   加粗 下划线 斜体 插入图片 插入flash 插入音乐 插入视频 插入real媒体 插入引用 插入超级链接 插入邮件 插入列表 插入网页

( 察看文章长度 )
   

 主题:《拆弹部队》:瘾是个什么东西[转帖]
 正文:
文/公元1874

今天奥斯卡颁奖完毕,《拆弹部队》完胜,于是很多平常不怎么看电影的朋友也跑来问我,说这个《拆弹部队》是啥东西啊,好看么?还有对电影比较关注的朋友忿忿不平的跟我聊,说,这一征兵广告一美国主旋律,有啥好看的。还有朋友问我咋没写《拆弹部队》的影评?……

鉴于每年奥斯卡最佳电影我都必然要写影评的惯例,所以还是写写《拆弹部队》吧,顺便把以上问题本文集中解答。

首先回答第一个,《拆弹部队》好看吗?我的答案是,比较好看。

《拆弹部队》这个片子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它不装,很诚恳很低调,只说自己该说的事,整部电影都没有在明面上扯主题以外的东西,在细节上不拖泥带水,说死就死,说爆就爆,说开枪就开枪,毫不含糊。有国外影评人送本片两个形容词,“迅猛”,“有力”,我认为概括得很恰当。

这部迅猛有力的电影讲述的是伊战里一支拆弹分队执行任务的故事。这个题材其实很好拍,首先拆弹本身就是极度危险的技术活,看着平静的地方可能突然天崩地裂(此处略显浮夸),观众容易被刺激进而被吸引;其次,伊战是这十年来好莱坞热门品种“后911时代(《93号航班》《世贸大厦》《锅盖头》等都属于后911时代的衍生电影)”里的生力军,很容易拍出反战啊人性啊反思之类的东西,尤其是把人命看得比啥都珍贵的美国而言,伊拉克这块天天都有美国人死伤的土地,是他们的一个纠结之处。

一个在伊拉克服役过的退役老兵回来后写了个剧本,卡梅隆看到之后建议自己的前妻,拍摄阳刚题材向来不含糊的凯瑟琳·毕格罗去拍了它,于是乎就诞生了这部名为《拆弹部队》的电影。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前一个钟头都是很不错的,从一次失败的拆弹任务开始给观众上了一堂“拆弹是危险工作”的课,然后出现了完全不顾自己安危和队友安危的拆弹疯子兼男主角,戏剧冲突一波接着一波,其中剪辑、摄影、音效、美术、场景等等都是亮点,气氛营造得相当棒。

我觉得整部电影从男主角发现卖盗版的小孩挂了之后然后开始私下报仇,故事就有些崩溃了,因为前半段都是很严谨很真实的战争题材,突然一下变成包含了友情和承诺的复仇戏,我看的时候的感觉是,全乱套了,这电影究竟想拍啥?这还不如直接出现一个伊拉克女人和男猪迅速热恋,随后男主角发现其是恐怖份子的卧底之类的狗血剧情来得爽快。好在故事有个不错的结尾,回家的男主角怎么都无法摆脱在军队里的阴影,接着又去拆弹去了,可以想象他的结局就是拆啊拆的直到像开篇的盖·皮尔斯一样翘辫子,故事不停的轮回。

整部电影如果删掉中间那段报仇戏我觉得就挺牛的,或者换个方式去拍,至少也应该和拆弹的主题有关,否则这么游离于主题之外,就会造成整部电影感觉松散,也让观众提不起劲,尤其是对伊战没多大感情与触动的国内观众。但总体上来说,这部电影在技术和内容上都有亮点,至少比《阿凡达》好。奥斯卡上卡梅隆说阿凡达用在电影内容上的钱是2.8亿美金,我敢打2.8美元的赌,有这么多的钱,在好莱坞至少可以找出20个以上的导演能拍出跟《阿凡达》相同的水平,至少可以找到10个以上的导演能拍得比《阿凡达》好。其他的不说,提一个小细节:哈利路亚山是中国取的景这个大家都指导,取景的时候就是美术指导和摄影师来了一趟,卡梅隆自己压根就没来过,比起拍每部电影都要亲自选址选景选角的斯皮尔伯格,卡梅隆还是差了几个段数,至少在工作的敬业程度上就不如人家,所以《阿凡达》在技术上的胜利,也就仅仅止于技术上的胜利,奥斯卡拿了3个技术奖项也仅仅止于3个技术奖项,这其实是很公平的。扯远了,我也很喜欢《阿凡达》,打了9分呢。

再来看第二个问题。我其实很不理解为什么有人总觉得这是征兵广告和主旋律。《拆弹部队》究竟哪里像征兵广告,你能给我说出来么?不要看见大兵就觉得是,《拆弹部队》里的大兵看看都是些啥?首先出来一个5分钟挂掉,然后来个根本无视甚至漠视下属生命的拆弹疯子,被一群人狂骂;接着这拆弹疯子看见个小孩尸体就认为是自己熟人然后疯狂的持枪威胁他人,私闯住宅,还害得手下残废,最后自己连正常生活都没法过,只能不停的拆弹,等着哪天炸弹爆炸把自己和手下一起送上西天。看了这个我估计想当兵的都不愿意去了,还征兵广告,让我晕一下。要说征兵广告,《变形金刚》那才是真正的征兵广告,看看两集变形金刚里,打得再热火朝天,又有几个死了?里面的大兵全是高科技附身重情重义英勇无畏还帅得要死,我看了我都想参军了----当然,是美国军队。

所以,说《拆弹部队》像征兵广告的同学,可以歇菜了,这绝B不是这么回事。你要说《拆弹部队》有点美国主旋律,那还靠点谱,不过,也只是靠那么一点点。为什么呢,听我说。

什么是美国主旋律?大家都知道,普世价值。通俗点,就好指个体生命高于一切,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善待他人等等。《拆弹部队》的开篇就写着一行字“战争等于毒品”,接着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人如何沉溺于这种毒品,乃至于忘掉妻子,忘掉孩子,忘掉正常生活,忘掉好友,忘掉生命的宝贵,最后失去人性的过程。我在文章开头说过,《拆弹部队》很纯粹,导演没有掺杂自己的道德观进去,她拍了就拍了,思考留给了观众。我们知道有很多导演拍这种内涵题材都不会这样,我举个故事和《拆弹部队》有点接近的电影例子,斯皮尔伯格的《慕尼黑》(靠!这片子哪里像《拆弹部队》了?--答,一个拆炸弹,一个放炸弹----昏)。《慕尼黑》是个政治味道浓郁的事件,但斯皮尔伯格根本不在正片里探讨恐怖主义缘何而来冲突为何而生等等,单纯的讲一群特工如何暗杀目标。但是拍惯了内涵题材的斯皮尔伯格还是禁不住手痒,在《慕尼黑》的最后一个镜头里还是说了说自己想说的话。还有同学记得《慕尼黑》最后的镜头是啥样的吗?特工完成任务后,带着妻女远渡重洋到纽约定居,前任上司找上门来,两人在纽约街头聊天,接着斯皮尔伯格调到远景,两人的身影模糊,远景里,世贸大厦的轮廓愈发清晰。看,这个镜头多么牛逼,斯皮尔伯格只用单单一个镜头,就把他全篇都没有说的关于自己的看法,一下子说了个通透。

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导演如果想在电影里非常明确的阐述自己的看法,那么有时候用1、2个镜头就足矣,具体情况见导演功力的指数。而凯瑟琳·毕格罗在《拆弹部队》里完全没有留这种镜头给自己,她讲完了故事,故事就结束了,所以如何看待这部电影,完全取决于观众。因此我不觉得这是一部普世价值的电影,因为如果真的是普世价值,那么最后的结局应该是主角被亲情或者兄弟情感化,最终变为正常人,或者主角挂掉,临死前醒悟之类的。此处参考《血钻》《拯救大兵瑞恩》《泰坦尼克号》《毒品网络》等一大堆普世价值电影的结局。《拆弹部队》的故事很简单,讲的就是一个对战争上瘾,对毒品上瘾的大兵的疯狂生活经历。至于有的观众能看出征兵广告,有的观众能看出普世价值,不妨先问问自己,为何会有这样的心态。

我欣赏《拆弹部队》的最大之处,就是它对于“瘾”的描述。男主角完全是拆弹中毒,他喜欢叼着烟漫不经心的拆弹,还喜欢抱着炸弹摔来晃去的,例如中间有一场拆汽车炸弹的戏,那男主角拆得实在是欠操,也让我看得冷汗直流,换了我是他队友,等拆完之后肯定揍他个生活不能自理。凯瑟琳·毕格罗对于“瘾”的刻画相当精准,我作为一个没去过伊拉克,没打过仗没上过战场甚至连真枪都没摸过的和平人士,也能完全理解到那种对战争着了迷上了瘾的人的心态是什么样子。这就是《拆弹部队》最成功的地方。

但这部电影拿奥斯卡这么多奖,确实是有些搞笑了。至少它就不如《无耻混蛋》有内涵,在技术和故事上也远远逊色,至于为什么能拿,那得看奥斯卡的评奖方式,那是6000多个学院评委民主投票选出来的,只能说大家对伊战的关注比二战高得多吧。

综上所述,我相信我对《拆弹部队》的评论已经很全面了。

前沿论坛 Ver2.5, Copyright (C), Powered By Leon Li